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OKAPI 推薦

  •  

    文/萬金油2013年05月14日

    主角E,97歲,原住民。 中華民國最棒的政府機構監察院,日前出了一份中華民國最棒的報告,指稱李登輝是日本人私生子。性、血緣、母親通常是羞辱對方的好武器,尤其在族群這樣的問題上。 想來,這也不過不到數十年之間的事,只比李登輝大六歲的E,童年睡的竹床邊,就是數個人頭,這是他的父親出草獵
  •  

    文/王昀燕2013年03月26日

    認識腳下這片土地,原來可以從洞見一個生命開始。 史明1918年生於台北士林,彼時為日本殖民時期,因父親參與了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主導的「台灣文化協會」,自幼與他倆親近的史明,視其為心目中的英雄。就讀台北一中時期,苦於母親執意要他讀醫專、當醫生,因興趣不符,升五年級前夕,便向阿嬤拿了

內容簡介

  2012年12月21日,在台大一個公開的演講中,中研院台史所教授吳睿人老師如此把史明先生與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比擬在一起:他認為,這兩位同一世代的人,同樣對台灣充滿熱情,後者在體制內、學術上為台灣作了無比貢獻;史明先生則堅持在體制外、用行動,為台灣做出同等重要的貢獻....

  他們同是士林人,因共同研究台灣史結緣,但後來則各自走出不同的道路。中研院院士曹永和老師在台灣自學十餘載,提出「台灣島史觀」,給台灣歷史一個全新的定位。史明先生流亡日本後,不因時勢混亂而中斷研究,最終撰寫第一本台灣民族史《台灣人四百年史》,加速「台灣意識」萌芽,對二二八事件後的年輕人有深遠影響。

  史明,認識他的人都尊稱他為「歐李桑」(□□□□)。年屆九十多歲的高齡,為人謙和,但當他說起自己近一世紀的流亡生涯,你才發覺底蘊在他內心的堅韌與強悍。那樣的態度是一個即將消逝的世代,爭取獨立的剛毅精神,以及對於台灣歷史、土地以及人民生活的尊重。

  在這部口述史裡,說著近代台灣人民的動盪生活。我們也得以在此,遇見年輕史明的夢想與熱情,看著他如何一步步朝著台灣獨立的理想邁進。這是一個左翼青年渴望獨立的真實實踐,也是台灣一個世代奮鬥掙扎,尋求認同的縮影。

  島嶼台灣,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意義。本書共以三冊《穿越紅潮:1918-1949》《橫過山刀:1950-1974》《陸上行舟:1975-2010》收錄史明長達近一世紀的生命歷程,希望藉由描述這個一生堅定志向的革命家,從啟蒙到獨立的過程,讓讀者體悟大時代下,台灣人的生命價值。

  史明是誰?

  ──他是「台灣最後一個黑名單」,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史明,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在台灣步入「民主」後,堅持走向台獨路線的史明,於當年的社會氣氛下被稱為「最後一個黑名單」。他於1993年回到台灣,積極推廣在日本一手成立的「獨立台灣會」的政治理念,以宣傳車走遍大街小巷,主張台灣獨立建國以及台灣民族主義。史明曾參與幾起重要的社會運動,2005年,在中國片面通過反分劣法後,史明於台大校門口發起長達14天之靜坐活動;或亦在當年,連戰啟程赴中國時,發動群眾於中山高速公路及桃園機場阻擋連戰車隊,引起社會關注。2012年底在自由廣場舉辦的「反媒體壟斷跨年晚會」,史明也在現場,支援台灣年輕的一代。

  ──他以日文撰述《台灣人四百年史》,是讓「台灣意識」覺醒的重要台灣史鉅著

  史明流亡日本期間,在西池袋開設餐廳「新珍味」,一方面將餐廳所得支助海外台獨運動,一方面餐廳二樓的居所,也成為史明撰述《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地方。史明花費10年人生,以日文撰述而成,為了擺脫400年來為外人殖民的史觀,史明以台灣人的角度來看台灣歷史,讓台灣意識自此萌芽,此書於1980年引進台灣,對當代及其之後的年輕人都引起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除了「革命家」、「台獨大老」,史明「這個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什麼?

  希望在革命家與台獨大老的形象之外還原史明的樣貌,是「史明口述小組」紀錄口述史的初衷。史明為什麼會走向堅持台灣獨立的道路,他的思想與理念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與脈絡,都如絲絲細線交織出他長達近一世紀的人生故事。

作者簡介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

  由台大濁水溪社、台灣文學研究討論會(TWLS)以及其他台灣研究相關系所的同學組成。除了口述史訪談外,亦參與《台灣人四百年史》校正版的製作與史明學相關論述的介紹與深化。

受訪者簡介

史明

  本名施朝暉。1918年生於台北士林。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之後,赴中國抗日。戰後潛返台灣,因預謀行刺蔣介石失敗,偷渡赴日。流亡日本期間以新珍味麵館支援台獨運動,1967年更成立獨立台灣會組織,進行地下反殖民革命行動。1993年返台,繼續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為台灣民族主義信仰奮鬥至今。其於1962年出版的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為最早後殖民史觀之台灣史著,從政治經濟角度開展,為台灣民族主義奠下極為重要的論述基礎。

目錄

(第一冊)穿越紅潮:1918-1949
作者序史明
序文陳儀深
打破沉默之前──史明
第一章 童年與家庭
第二章 殖民地教育
第三章 留學早稻田與左翼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 中共地下情報員
第五章 滯留北京
第六章 解放區的探索與追尋
第七章 重回荊棘之島

(第二冊)橫過山刀:1950-1974
序文薛化元
第八章 歷劫歸來
第九章 再見日本
第十章 戰後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
第十一章 獨立台灣會與地下工作
第十二章 在台灣獨立的旗幟下:那些人、那些事
第十三章 其他人物往來
第十四章 《台灣人四百年史》與思想體系的建立

(第三冊)陸上行舟:1975-2010
序文   曾士榮
第十五章   路線轉換與盧修一事件
第十六章   日本之外,「獨」家記憶
第十七章  《美麗島週報》始末
第十八章   世界巡禮
第十九章   返回臺灣與獨臺會案
第二十章   獨立臺灣會在臺灣
第二十一章  返臺見聞錄
〈解說〉啟示與召喚:《臺灣人四百年史》的思想史定位  吳叡人
〈解說〉先成為一個人,再成為臺灣人  許維德
本書源起:行動的起點  藍士博

 

導讀

  從我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次到美國時,台灣鄉親們便一直鼓勵我寫自傳。由於我自認台灣獨立運動尚未成功,暫時還看不到終點,所以並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一九九三年我回到台灣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才開始想為自己的一生留下足跡,逐漸計劃撰寫我個人的自傳。

  因為我一生接受的都是日文教育,所以我是先用日語思考,然後再翻譯成漢文,儘管不懂的詞彙可以詢問黃敏紅與李政忠,但是我對於自己的漢文始終缺乏自信。再加上,雖然持續有人願意替我進行口述採訪,但卻又因為擔心無法深入我個人的內心感受,從而作罷。

  我的一生經歷過日本與國民黨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如果沒有和我一樣的親身經歷,恐怕難以理解我所描述的那個時代。再加上,至今如果想要找到像我一樣去過中國,具備比較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共產黨的經驗、而且仍活在世上的人恐怕不多,所以我在這次的口述訪談紀錄中,便如過去撰寫《台灣人四百年史》一書一樣有系統地講述我自己的生平。

  儘管日本自一八九五年開始統治台灣,但是當我在一九一八年出生時,童年仍免不了受到殖民地統治的影響及封建思想的束縛;直到八歲開始進入建成小學校、台北一中,與日本同學一起學習、成長,日本的現代化教育與文明思想才與家中的傳統氣氛結合成半束縛、半開放的環境。在我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的六年期間,是我的人生起了最大變化的時候。日本社會雖然經歷了明治維新,但是本質上還是封建社會,唯有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才是追求自由、實現自由的最高殿堂。

 不同於訓練官僚的官立大學,我在早稻田大學形成了我對自由、民主的思想。再加上,日本校園內自大正民主時代便頗為興盛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都成為了殖民地子民的我的思想啟蒙。直至大學畢業之際,因為見到身旁的同學心無旁騖地一心從軍報國,我也才決定到中國參與抗日行動,加入台灣殖民地鬥爭、反帝國主義的路線。

  戰後我到了華北,發現毛澤東已經成為獨裁者,中共已經由馬克思主義轉變為毀滅人性的法西斯主義。我看大量的中國人遭到屠殺,台灣人被他們視為異族,在在都違背了我對人權的信仰,才在一九四九年想盡辦法逃回台灣。沒想到,國民黨在台灣所施行的獨裁統治並不亞於中共,所以我才又與同伴共同組織台灣獨立革命武裝隊,不幸事跡敗露,遂再次搭香蕉貨船逃亡日本。

  儘管我的前半生遭逢很多挫折,但是我的內心仍然有如青天白日,對於台灣獨立運動也還抱持著熱情與希望。為了籌措運動方面的資金,我開設了新珍味麵館,並且在生意穩定的情況下於一九六二年出版《台灣人四百年史》,在一九七五年以前從事地下、武裝的反抗路線,一九八○年代連續十年到美國巡迴宣傳。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台灣社會的民主浪潮在解嚴以後更加地風起雲湧,我也在一九九三年再一次偷渡回到台灣,以過去多年在日本累積的資金,自力耕耘體制外的群眾路線。過去最多時曾有二十多輛的宣傳車,至今仍然按照理念、立場、戰略、戰術的步驟,有紀律向台灣大眾傳達台灣獨立的理念。因此縱使台灣今日在中國(國民黨、共產黨)的威脅下,政局頹靡不振,但是在獨立台灣會經年累月的努力下,社會大眾與青年學生對於台灣獨立運動的既有印象已經幡然改觀。

  二○○五年我在台大校門口靜坐時感受到大學生的熱情,二○○九年時又在大病初癒以後開始接受由台大濁水溪社、台灣研究相關系所同學合力進行的口述訪問,不管訪問、逐字稿、註腳等等,這群台灣子弟們的認真與用心,我一一看在眼裡。

  感謝行人出版社願意提供這個機會,讓他們這幾年來的努力成果,可以呈現在台灣社會。

  雖然一切還有待努力,但是我相信,我們已經走在正確的方向。

(二○一二年十二月三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823693
  • 規格:平裝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我的「名字」與童年

我的本名叫施朝暉,但過去我曾使用好幾個不同的名字。比如說戰爭結束之後我要進去中共的解放區,就改名叫林鐸。之所以姓林,跟我的阿爸林濟川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中共底下做地下工作,名字是隨著工作不同而變動的,好比說今天要做什麼事情,上頭就說某某人你現在用藍田;現在你又要做什麼事情,你就用什麼李勘之類的,都是只用一次就換掉了。我到日本以後,出版了《台灣人四百年史》,才固定用史明這個名字。

我出生的厝位於士林的大東路七十五番地,我是在一九一八年農曆十月初五出生的。我們家是施、林兩家共住在一起,而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阿母她出生的所在。我阿嬤為了我父母要結婚,起了間新厝,當時日本已經佔領台灣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台北郊外卻仍然是一個很鄉下的地方。在人口差不多三萬人的士林裡面,兩層樓高的房子只有兩棟,我阿嬤蓋的這間房子,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等到我中學的時候,同學家的厝都差不多蓋到兩層樓高了,至於三層樓高的房子則是在戰爭開始以後才開始見到。

小時候我和阿嬤一起生活,住在施家的樓頂。樓頂有一個「磚坪仔」(陽台),在那上面可以看路,還可以種花。我們家所在的這條街都是店面,而且有亭仔腳,不過我們家沒有做生意,當時市街上不管做生意或自家居住的厝都蓋成這個樣子,一條街一條街的。以前計算房屋的單位稱為「落」、一落二落三落等等,我們家是四落厝,後面有個菜園。當時施家在士林算是滿大的望族,我的曾祖父在清朝末年還中過舉人。本來施家在桃園大園一帶起家,所以那邊有一些田產,後來在士林的雙溪山與菁礐也有很多山地。

童年的回憶最深刻的大概都是阿嬤帶我去看歌仔戲、逛廟會,雖然她裹小腳,但是很愛到處亂逛、亂走,經常跑到士林的芝山岩或者關渡、艋舺那邊的廟去拜拜。她也曾去過北港進香,我有跟著同去。我們是早上從台北車站坐急行車到嘉義,再從嘉義坐五分車到北港,歷時三天兩夜。從火車的窗外看到田啊、山啊等等的景色,我當時感覺相當地興奮。

孩子時期當然最愛遊玩、最愛熱鬧,只可惜現在都沒有節慶的感覺了。我童年的生活正月就是過年,二月二是天公生、三月二三是媽祖生、四月迎媽祖、五月有端午節,七月是普渡、八月是中秋、九月是重陽,十月是立冬、十一月是搓湯圓冬至、十二月有一個尾牙。說起來當時不只是士林、台灣人幾乎每個月都在「做粿」,孩子最喜歡做粿了,以前到處都有石磨仔,孩子們就都會去推石磨仔,每家都有。不過現在都撤光光,不知道拿到哪裡去了。

「本地人」與「唐山人、本土人」
講到台灣的民俗節慶,其實這是台灣人、台灣社會之所以形成的重要關鍵。一六二四年那時荷蘭來占領台灣,主要的根據地就是在印尼的「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他們來台灣的主要目的本來是為了要當做與大陸地區通商的根據地。後來,因為台灣的土地肥沃,才想到要種甘蔗、製糖外銷。我們的祖先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以奴隸的身分來到台灣。福建、廣東那些地方經常食糧不足、沒東西好吃,所以後來明鄭、清朝以降的漢人移民也持續地零零星星來到台灣。當時來台灣的移民經常是全庄頭的人一起來,到了台灣再一齊去開拓。因為如此,往往會相互爭奪土地以及水源,也就是俗稱的「顧田水」,後來更經常地演變成所謂的「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這句話你們知道嗎?當時的台灣社會,大家都佔有「角頭」,動不動就會打起來。但是不管如何,台灣終究是形成了一個有過年、迎媽祖,七月十五等節慶的社會。當時不管那一個角頭都會負責參拜媽祖的各種事宜。為什麼台灣民俗在四月時會迎媽祖呢?那時候大家來台灣要渡過黑水溝,都是十個來三個才到,六個去一個回頭。當時的人如果在海上遇到災殃,往往就是靠神、靠拜海神媽祖的精神信仰來度過難關。因此不論是漳州人也好、泉州人也好,還是客家人,大家都會拜媽祖。

於是即使大家為了爭田水而相互攻擊,但是那款的內部分裂到了四月媽祖生的時候,又會讓台灣社會裡的「大家」聚在一起。再比如五月初、初五過五月節的隔天,五月六日時大家也都會聚在一起划龍船。無論哪一個地方的角頭在節慶時,大家都會做夥,在生活裡面的「敵人」到了節慶的時候都會相互成為朋友,這才慢慢形成台灣人、台灣社會的原型。過去台灣的那些研究者、學者們都沒人發現這一點,我覺得:如果要讀歷史、讀台灣史,那麼必須採取一九七○年代法國所提倡的社會歷史學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漢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除了節慶之外,一旦受到了殖民者的統治壓迫,這些開拓者也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像清朝的時候,那些來台灣當官員的、任軍職的,還是大地主、商人等等其實也都是漢人,但是當時台灣不被當做是中國的領土,這些官員往往都是剝削漢人移民的政府官僚(official),手段甚至於比他們在中國的時候還要嚴苛,把台灣當成是殖民地一樣剝削,進而演變成統治台灣的人與在台灣開拓的人、移民開拓者(本地人)與官僚(唐山人、本土人)之間的內部矛盾。當時辨別同為漢人的他們、卻不同款的地方在於:這些作官的漢人們都有穿鞋,而那些開拓者則大多是打赤腳的。

所以我才覺得現在對於「本土」一詞的概念,是那些起頭倡議的人沒有歷史觀而造成的。以前講「本土」指的是中國,稱呼咱自己則是說「本地」。本地反唐山,幾乎都是每年在反,所以也才會有一句話說:「三年小反,五年大亂」,這些都是從民間社會所產生出來、而不是由一個有知識的讀書人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在本地反唐山的過程中,還產生了一個更加重要的概念,就是「出頭天做主人」。出頭天是說要可以看到青天、要自由;做主人則是說要自己做主。這個概念老實講,台灣人以前在讀歷史時都沒重視。出頭天做主人是一個古代的意識型態(ideology),延續到近代的台灣社會,就成為了我們獨立建國的一個原點。

一八九五年日本政府來台,那些在中國留有舊厝的唐山人、本土人、內地人開始回去中國;等到一八九七年「決定國籍日」後,這些人大多已經走光了─最後一批歸返中國的人,數量大約有五、六千,而最後留在台灣的多是「本地人」。「本地人」是指那些已經把台灣當成家鄉的人。你們想想看:當時從廈門來台灣就需要三暝五日,有時「反風」(逆風)甚至會坐到十八日,所以從福建或者廣東來台灣的農民,基本上跟家人都已經是生離死別了,再加上有的移民自十八世紀時就過來台灣,到日本統治時都已經超過十代以上,和中國也幾乎完全沒有來往,於是就演變成我所謂的「本地人」、台灣人。不過像板橋林家是個特殊的例子,他們雖然在板橋、大溪有很多土地,當時也曾經短暫地回到他們在廈門作生意的根據地。
 

 

 

 

今天來說一下關於富士相機的事情,說起富士相機,就不得不說富士膠片的創立,簡而言之,就是日本一個開銀行的大富翁被一個仇富的傢伙殺死後,旗下的產業被一個高人整合發展,其中一個部門專門生產膠片,需要乾淨的水源和充足的陽光,所以工廠建在富士山附近,於是改名為富士膠片 ... 提起富士膠片不得不提同時的膠片巨頭柯達,柯達是現代膠片的發明者,又是數位相機的開山祖師爺。作為後起之秀富士膠片,用較低的價格和獨特色彩一直和柯達廝殺了半個多世紀,在膠片製造商當時能與柯達55開的也就富士一家 ... 而在相機數碼時代到來時,柯達富士各自的選擇決定了兩家公司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在柯達發明了數位相機後,聞到風聲的富士也成立了自己的數位相機研發部,開始慢慢研發,但是柯達高層擔心數位相機的出現,會對膠片業務產生威脅,便將數位相機束之高閣 ... 而美能達自動對焦相機的出現,以及後來富士製造世界上第1款使用儲存卡的數位相機發布,讓柯達覺得不能坐視日系相機的數碼化,苦於柯達造不出單反機身,只能和各大日系廠商尋求合作! ... 至於在1991年和尼康合作搞出dsc100,這樣眾多日系廠商,覺得柯達真的是狡猾。紛紛投入到數位相機的研發競爭中,富士直到1999年才搞出自家的感光元件,這時柯達已經製造出世界一流的數碼單反 ... 富士雖然早期做過「富士卡」系列35毫米膠片單反,但是很快就停止研發轉到中畫幅相機的製造上,所以富士也沒有自己的機身,在經歷了和佳能進行合作,和柯達進行合作,尼康這個老好人接受主動上門合作的富士進行合作,富士對尼康機身外觀進行改動,先後推出了S1pro和S2pro以及上S3pro等不錯的數碼單反 ... 然後到了S5pro的時候,竟然把尼康D200機身直接拿來用,除了換標,實際上自家的介面菜單和尼康d200一模一樣這種赤裸裸的侵犯行為讓尼康大為惱火,於是尼康一腳踹了富士。SPro系列,也成了富士唯一製造過的數碼單眼相機,儘管柯達富士在數碼單反研究上取得了成功,可兩者重心還是放在膠片的市場上 ... 在2000年巔峰時期,膠片業務占到各自收入的70%多和60%多,與柯達不同的是,富士除了製造膠片外,也生產高素質富士龍鏡頭,而且在製造中畫幅相機有著豐富的經驗,在2003年後,膠片的需求量開始快速下降,這占利潤一大半的膠片業務急劇減少之下,柯達和富士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 柯達應對危機的方法是,收購一個較大的照片分享網站卻大力推銷照片沖洗服務。這也與人們的想法背道而馳,尤其是在手機具有拍照功能和社交網絡流行之後,柯達就再也無法順利推銷照片沖洗服務,沒有多少人會用膠片來分享照片,而是把數碼化的照片直接上傳到網絡相冊,或者儲存在光碟里 ... 柯達依舊死命抱著自己的膠片產業不放手,一邊自家的數碼單反也我行我素,維持高冷的價格,雖然柯達也試著向醫療影像等行業進軍,但是始終無法放手一搏,不但沒能開拓別的領域,在尼康和佳能崛起以後,很快就失去了數位相機的市場,占儘先發優勢的柯達,最終在2012年1月宣布破產,並且再也無力回天 ... 而同一時期的富士公司收入每況愈下,前景岌岌可危,這是富士出現了一個力挽狂瀾的人物——古森重隆。在他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下,富士向醫療生命科學,印刷,數碼影像等這些行業進軍,極大降低了膠片業務的比重,它製造膠片為主的公司,轉型為多領域發展的大型跨國企業,最終渡過了數碼衝擊下的膠片危機煥發出新的生命,同樣複試也沒有忘記照相機,然而,此時的數碼單眼相機市場早已被佳能尼康兩家把持 ... 2008年松下發布的G1,讓富士找到了重回相機領域的機會,這就是微單!2010年9月,富士發布了不可更換鏡頭的X100依靠復古的旁軸相機造型,一時間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的目光,但是上市之後,對焦緩慢,儲存緩慢,操作生澀等問題讓人詬病,而富士對消費者的反饋也都一一聽取並虛心改進,兩年之後,依舊復古拉風的外觀,搭載全新的CMOS配合全新XF系列富士龍鏡頭的Xpro-1誕生了,這標誌的富士X相機家族的重視問世 ... 尤其是膠片模擬色彩風格,更是贏得了眾多專業攝影師的青睞,以及不會也不想後期調色的懶鬼大大的讚賞,成為旅遊裝x的神器!又過了兩年,XT1發布,一改xpro1的復古旁軸相機造型,改為更加專業的類單反機身,對焦和連拍性能大大提升,加上新出的xf超大光圈鏡頭,富士XT1成為微單界新的寵兒 ... 而這一時期索尼松下發布的視頻功能強大的微單,富士當然也不甘落後,又過了兩年,XT2發布,它具有4K視頻錄像功能以及自己Flog電影模式,更厲害的是XT2還可以在視頻錄製時用膠片風格模擬色彩,後期都免了調色,堪稱vlog拍攝神器雖然富士發布了一款又一款獨具特色的微單,然而不少擁有全畫幅相機的人卻對嗤之以鼻,因為不管富士微單如何進步,殘幅就是殘幅,感光度和虛幻,永遠比不上全畫幅,而且一個小小的殘幅相機竟然賣出了全畫幅的價格 ... 和XT2發布的同一年,2016年,富士發布了中畫幅數位相機,這樣搞的全畫幅優越者笑容逐漸消失,富士表示,從來沒有想過做全畫幅數位相機,因為根本競爭不過佳能和尼康。加上佳能尼康全畫幅微單的出現,更要深耕殘幅相機市場,因為殘幅相機有著比全幅相機更龐大的消費人群,並且能做到畫質和便攜為一體的也只有殘幅機 ... ​儘管富士有這樣或那樣的優點,比如外觀拉風,攜帶方面是旅拍的好夥伴,相機固件像小米系統一樣不斷更新,升級,相機的性能,富士龍鏡頭非常棒的成像效果,還有指出色彩,尤其是膠片風格模擬,省去了後期的繁瑣,而且相機的搖桿操作很舒服,可我還是要說,如果不是為了與眾不同,那富士微單將毫無意義說了這麼多,能和尼康相機拼良心的,現在也就富士了,未來市場富士相機的較高占有率說明了涅盤重生,用心做的相機是成功的,我想使用富士微單的人也正於這一點,喜歡上它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mznyDdK.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74218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霧峰心臟無力感治療中醫神岡頭暈中醫推薦豐原口乾舌燥改善中醫診所
豐原憂鬱症看什麼科 台中壓力大看什麼科 Dcard推薦的中醫診所大里肌肉疼痛看什麼科 潭子心悸改善中醫診所 把脈超神的中醫診所龍井注意力不集中中醫推薦 潭子強迫症改善中醫診所 這間中醫診所很大推豐原小兒過動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潭子自律神經失調看什麼科 把脈超神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sw4kvz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